学术活动

【含弘讲坛】纳米生物医学系列讲座

2023-06-25 来源: 责任编辑:hewang 作者:徐立群查看:


报告1题目:脱细胞组织工程透明样软骨移植物用于关节骨软骨修复

报 告 人:王东安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报告时间:628日(星期三)10:00-11:00
报告地点:21105会议室
主办单位:材料与能源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东安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署理)系主任。王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与理学博士学位。王博士曾赴美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王博士自2005年起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历任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副院长、生物工程学科主任。王博士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自20208月王博士兼任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刘鸣炜修复医学中心科研主管(Head of Research)。王博士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王博士共发表近200篇各类学术论文、著作,其中包括发表在《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杂志的文章。部分论文被《科学Science》,《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等刊物社论报道并予以好评。王博士近年被列入史丹福大學公布的全球2%頂尖科學家名單。王博士曾荣获欧洲药物科学联盟与Elsevier出版社联合颁发的年度最佳论文奖,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生物材料科学展板奖金。王博士现任香港政府科研基金委员会生物学与医学学科专家组(合作研究计划)成员。


报告摘要:

Introduction

下肢关节骨软骨再生的关键挑战在于修复无血管的关节软骨。由于软骨组织的自我再生能力有限,关节软骨修复一直是一项重大挑战。目前的治疗经常被报道导致机械不佳的纤维软骨再生。本课题所研发移植物的透明软骨表型与微观结构验证了高质量的关节软骨移植。

Methods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借助基于生物材料的临时支架系统直接建立无支架的宏观尺度三维活体透明软骨移植物 (LhCG) 1) 同种异体脱细胞 LhCG (dLhCG) 的实际性能在具有超过临界尺寸的全层软骨缺损的猪模型的膝盖中评估了 6 个月。 2) 异种 dLhCG 的性能也在骨软骨缺损超过临界尺寸的兔模型的膝关节中评估了 50-100 天。

Results

1) 在猪膝关节模型中植入 6 个月后,通过同种异体 dLhCG 植入,关节透明软骨的良好再生已得到证实。 2) 植入 dLhCG 的样本在兔膝模型植入后 50-100 天也显示出良好的骨软骨再生。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两个区域的质量再生通过恢复的骨软骨组成、结构、表型和机械性能得到验证。

Conclusion

大型动物模型中关节软骨缺损的成功再生和兔模型中骨软骨的成功再生表明同种异体dLhCG已可适用于临床应用。相应的临床科研已开始实施。


报告2题目:基于磁性数字微流体体外诊断-从人工到智能

报 告 人:张翼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628日(星期三)11:00-12:00
报告地点:21105会议室
主办单位:材料与能源学院


报告人简介:

张翼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此前与2016-2021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天系助理教授,同时受聘于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3D打印中心、NTU-HP数字制造联合实验室、以及南洋量子科学工程中心。 张翼博士于201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于2007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学士学位。他于2013-2015年在新加坡科研局(A*STAR)生物工程及纳米技术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并于2015-2016年在同一单位担任研究员。张翼博士的研究致力于通过研发微纳医疗系统来弥合工程和医学之间的鸿沟,通过运用3D打印及微纳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微纳医学诊断系统。张翼博士在Nature Medicine, 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生物医疗、微纳技术及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期刊中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数项技术成功实现了转化。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青年校友奖(新加坡),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中国),Hodson Fellowship (美国), Siebel Scholar (美国)等奖项。此外,张翼博士也获得了数个国际会议的青年科学家奖、会议优秀论文奖、及科学艺术奖。


报告摘要:

磁性数字微流体平台成功地展示了分子诊断、现场快速检测、药敏检测等医学诊断及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这一平台可以大大地缩短诊断时间,加速治疗过程,进而缩短治疗周期,增强治疗效果。同时,这类平台在现场快速诊断中有着流体控制简便、检验迅速、样本进结果出、易自动化等独特优点,能够极大满足社会对各类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需求。在此报告中,张翼博士将首先简要介绍磁性数字微流体系统的原理及该技术的发展,之后重点汇报其课题组近期在磁性数字微流领域的工作,包括针对磁控软体机器人增材制造开发的循环立体光固化技术, 面向磁性数字微流控系统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技术,以及基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与微型软体机器人的智能液滴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