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朱琳娜和吴飞副教授课题组在钙钛矿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0-04-01 来源: 责任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查看:

近日,材料与能源学院朱琳娜副教授、吴飞副教授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叶轩立教授、薛启帆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材料科学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25.809)以“Dopant-Free Organic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 for Efcient and Stable Inverted All-Inorganic and Hybrid Perovskite Solar Cells无掺杂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用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西南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通讯单位,朱琳娜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吴飞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设计、开发新型非掺杂空穴传输材料对于提高倒置(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有机小分子TPE-S的合成及其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硫甲基的引入使得TPE-S几乎不被DMF溶解,且TPE-S薄膜对钙钛矿前驱液具有非常好的浸润性(TPE-S薄膜对DMF接触角仅有18º)。TPE-S与全无机钙钛矿(CsPbI2Br)匹配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5.4 %,而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匹配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1.0 %,这项工作展示TPE-S作为简单且通用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的巨大潜力。

近两年,朱琳娜副教授、吴飞副教授课题组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相关课题组展开合作,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ACS Energy Lett., Chem. Sci.,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SusChem, Chem. Eng. J., Nanoscale, Sol. RRL, J. Mater. Chem. C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文章。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8011